北海旅游景點之一:老街景觀效應定位的思考
老街景觀效應定位的思考
如何進一步挖掘老街的景觀資源,張揚老街的景觀魅力,考量老街的景觀定位,培育老街的景觀效應,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老街景觀資源的最大優(yōu)勢是歷史文化。因為,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近代史上發(fā)生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在北海老街留有痕跡,許多在近代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都在北海留下了足跡。從法國總理到齊白石,從馮子材到陳銘樞,精彩的人文特色,就是老街的景觀魅力的所在。老街的景觀效應未能及時體現(xiàn)出來,并不在于她的商業(yè)格局如何形成,而在于她的景觀魅力未能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就飲食特色而言,老街無法與一街之隔的外沙相比,就休閑購物而言,老街難以與廣場商業(yè)圈競爭,就自然景觀而言,老街難以與銀灘冠頭嶺爭鋒。如果把這些景點的元素加到老街身上,都會出現(xiàn)“畫虎 犬”的現(xiàn)象。因此,考量老街的景觀定位時,應該抓住老街的優(yōu)勢和精彩,那就是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定位之一:游客來到老街看什么?旅游觀光,當然是以看為先,北海十里老街拿什么去吸引游客的眼球是關鍵。作為一種區(qū)域文化的主要載體,在包裝推介過程中,是不應當過度的進行商業(yè)化包裝的。景觀如詩,風光如畫,淡妝濃抹,橫觀豎看,關鍵在于體現(xiàn)本質,張揚魅力。老街的魅力在于其精彩的人文特色,我們就應當抓住人文特色去做文章。
比如歷史人物方面,我們是否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以老街的歷史人物為線索,搞一個北海近代史塑雕景觀群,讓進入老街的游客們能夠通過這個塑雕景觀群近距離地觸摸北海的歷史,從中了解當年在北海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和中國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的,這樣就能產生強烈的震撼力的吸引力。
《北海日報》曾對老街的歷史作過連續(xù)跟蹤報道,為北海老街景觀的造勢定位和積累了不少資料,有媒體稱北海老街是嶺南第一長的騎樓老街,在這條“嶺南第一長”的老街上,如何發(fā)揮老街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特色資源,讓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復活”,從而讓老街景觀“活”起來,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了推介廬山而拍攝的電影《廬山戀》,一直在廬山放映至今,成為世界上放映時間景長的電影。這并不在于電影本身的吸引力,而是一種景觀形象定位。這是值得北海老街景觀定位借鑒的。比如從北海老街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選擇一些具有劃劃時代意義的題材,情節(jié)進行影視演繹。
早年北海老街的華工出國(俗稱賣豬仔)是源于咸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的,北京條約》;清政府嚴禁白銀外流,北海老街也是事件發(fā)生地之一;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期間,張之洞、馮子材在北海的活動;“九·三事件”,不但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引起外交交流,還牽動了蔣介臺、李宗仁、陳銘樞、蔣光鼎、陳濟棠等一大批顯赫人物,把這些重大的題材和情節(jié)演繹成為老街的“活教材”,是非常有意義的。游客在老街能夠看到的是一個歷史文化深厚、人文特色精彩的景觀。游客可以從中產生“尋根”的感受,尋歷史的根,尋地緣的根,尋人緣的根。這就是直觀地展示老街魅力的同時,增強老街的凝聚力、吸引力。
定位之二:游客來到感受什么?目前北海老街經(jīng)營的題目不多,大都是一些古玩工藝品之類的小商店,這固然與政府行為的規(guī)劃配套有關,但關鍵還是一個定位問題,我們要讓游客走在這條“嶺南第一長”的騎樓街上,能感受到些什么呢?是讓游客在這里感受最本質的特色老街,還是走馬觀花的看到一個“五花八門”毫無特色,拼湊起來的老街?
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游客的感受,影響著老街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筆者并不反對在老街設置一些商業(yè)化的古玩工藝點,關鍵是這些古玩工藝點的檔次和品位。如果檔次和品位不高,甚至古玩不古、工藝不工,無疑于在一件豪華的衣服上打了一個補丁,游客到老街觀光之前,或多或少都有一個“預設”感受前提,那就是先入為主的歷史文化元素,如果老街的歷史文化元素被商業(yè)化行為遮掩了,游客來到老街還能感受到些什么呢?淘古董的驚喜?品嘗美食的痛快?享受大自然的舒適歡暢?這些都不是老街所長,老街要突顯的特色,一是“老”,二是“街”。這就是我們要努力去營造的景觀氛圍。
“老”是歷史,“街”是特色。讓游客在老街里感受歷史的啟迪,感受騎樓的魅力,感受北海文化。當然,這種感受不應只是形象思維方面的,也應該是可能摸,具有導向性的。據(jù)媒體報道,海上絲綢之路已被列入中國政府2006年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北海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北海老街是始發(fā)港老街,千年古港,百年老埠,我們讓游客感受的不就是這些嗎?
定位之三:游客來到老街吃什么?關注老街的人們在為老街提出的建議中,其中有設置風味小吃一項。那么,北海的風味小吃有哪些,如何營造北海風味小吃的環(huán)境和氛圍呢?是滿街燒烤還是海鮮大排檔?對老街美食不能停留在表象的認識上,也要挖掘歷史文化元素,這就是北海的美食文化。
四、五十歲的市民都會記得,那剪刀聲中拌著蕎頭斗的廉州牛巴,那晶亮滾圓的乾江沙顆米,那用谷簍裝著走街串巷叫買的砵仔糕;那剝開粽葉抖著叫賣的公館淙;那一把把卷起來的白灼鴨、鵝腸,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蝦肉豆芽腸粉,這才是真正的北海老街風味小吃。還有蘇東坡詩歌稱贊的廉州龍眼,合浦月餅,當年天海樓、大東樓、上海樓的招牌美食,都可以挖掘利用,推陳出新,形成北海老街的風味小吃特色。
對此,除了民間的經(jīng)營習慣之外,政府的推動引導非常重要。特別是在風味小吃的認證和規(guī)劃布局方面,政府行為的介入是必要的。比如說,建立一個老街風味小吃(美食)系列,這個系列是由政府和行業(yè)(商會、協(xié)會等)認證的,只有經(jīng)過認證的風味小吃(美食)才能進入北海老街。讓來到北海老街的文化韻味。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也應該是北海老街的靈魂。在“吃”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北海老街的美食文化特色,就能棋高一籌。
定位之四:游客來到老街買什么?老街修復開業(yè)以來,先后經(jīng)過了兩個“五一黃金周”,一個“國慶黃金周”和一個“春節(jié)黃金周”。老街經(jīng)營業(yè)績不如人意,一些商戶抱怨生意難做,老街留不住客,客來了也不買東西。有的甚至抱怨旅行社不安排游客到老街觀光購物,凡此種種。卻很少有人站在游客的角度去設想,游客來到老街想買什么,能買到些什么,我們又應該向游客提供些什么。游客外出觀光購物,總是喜歡買一些具有地產特色的土產特產。這是基本常識。
游客來到老街想買的,不可能是在任何一家下榻賓館的商店中都可以買到的商品,游客希望買到的,還是老街的文化。因此,北海老街應該盡快建立起屬于老街文化特色的標志商品體系。這與游客到了泰山買“不敢當”,到了柳州買“棺材”,到了山西運城請“關公”,到了山東曲埠請“孔子”是同樣的道理。那么,北海老街的標志商品是什么呢?也應該在“民俗風物”上面做文章。
合浦“俗有四民”,又是古越先民發(fā)祥地之一,北海老街標志商品體系是否在這些方面立足,“俗有四民”中的俚人(壯族)、客家、蛋家都有鮮明的民俗圖騰。合浦又是銅鼓的原產地,再結合漢墓出土文物中的銅鳳燈、陶干欄、銅全、豬欄、陶豬群等獨具嶺南漢文化特色的物品進行加工“俗有四民”的特色突顯了游客來到老街要買的東西也就豐富多彩了。關鍵的是,政府如何規(guī)劃布局,引進經(jīng)營機制。
又如,珍珠是北海的特產,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打商品之一,也是老街的特色標志商品。但是,在目前市場上各種假、劣、差、雜珍珠產品泛濫的狀況下,如何把南珠的品牌形象樹起來?筆者認為有必要在老街中劃出地段設置“古珠市”。合浦珠市是廣東古代四大專業(yè)市場之一。設置“古珠市”除了要再現(xiàn)古代珠市景觀之外,還要張揚珠市文化、珠池文化、珍珠美食文化。進入老街“珠市”的產品和商戶廠家,都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審查檢驗,任何游散的珍珠經(jīng)營者一律不準在老街“珠市”拉客做生意,通過老街“珠市”的經(jīng)營,確保游客來到老街能夠買到貨真價實的“南珠”,通過老街“珠市”去重塑南珠品牌。
相信采取“珠市”措施會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廣大珍珠經(jīng)營者的參與積極性和投資積極性,游客也會把老街“珠市”當作購買“南珠”的首選。對此,政府和廣大珍珠經(jīng)營者都應該共同努力,把老街“珠市”打造成一個亮麗的景觀的同時,也是建立起一個讓廣大消費者,特別是游客信得過的真正南珠“珠市”。
老街是北海旅游景觀中的一個瑰寶,她的價值遠遠不止于物質上的表現(xiàn)形式,而在于她所蘊藏的巨大的文化價值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動力。老街修復開放只有一年,但她形成的品牌效應已經(jīng)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是,作為一個旅游景觀,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別是在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特色資源挖掘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有把老街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特色資源的挖掘,工作做深做透,老街的景觀效應定位才能明確、突顯了。
因此,不應急于一時的得失,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放棄對老街最本質的效益潛力的挖掘。老街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特色資源挖掘,開發(fā)得越徹底,老街的生命力就越旺盛